今 ( 16 ) 日,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上,立法委員黃珊珊針對美國總統川普於 3 月 6 日簽署行政命令、要求建立比特幣戰略儲備一事,質詢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。黃珊珊關注此舉對全球虛擬貨幣定位的影響,並探討台灣央行對比特幣的立場是否需要調整,以及未來虛擬資產管理的前景。
美國政策轉向:比特幣地位改變
黃珊珊指出,美國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,意味著其不再僅被視為高風險投機商品,而是具備類似黃金的價值儲存功能。她表示:「美國這一舉動顯示比特幣已被定性為安定人心的重要資產,台灣不可能置身世界潮流之外。」她質問央行是否仍將比特幣視為價格波動大、投機性高的商品,並強調此政策轉向對台灣的啟示。
對此,楊金龍回應:「我們並非認為比特幣本身是投機的,而是其價格波動確實非常大。」他補充,央行目前正協助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(金管會)完善虛擬資產專法,並對黃珊珊提出的問題持開放態度,表示會進一步研究。
虛擬資產專法與存保機制
黃珊珊進一步提到,金管會即將推動的虛擬資產專法將納管虛擬資產業者,未來交易平台可能需為法幣存款提供十足履約保證。然而,她質疑,若業者也需儲備虛擬貨幣,卻缺乏類似存款保險的保障機制,一旦發生倒閉或擠兌,消費者的權益如何維護?她建議參考傳統金融的存保公司模式,探討成立「虛幣存保公司」的可行性。
楊金龍認同這是未來的趨勢,並表示:「委員的分析沒有錯,這是一定會面對的議題,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。」他承諾,央行將與金管會合作,在專法通過後針對潛在風險做好準備,尤其是在業者倒閉、虛幣無法兌現的情況下,保障消費者權益。
台灣視角:跟上全球腳步
黃珊珊強調,比特幣總量受限的特性使其具備穩定性,與可無限印製的美鈔形成對比。她認為,美國的戰略儲備決定不僅具市場意義,更可能影響全球金融秩序。台灣作為開放市場的一員,必須正視虛擬貨幣的發展,並在監管與創新間找到平衡。她要求楊金龍在一至兩個月內提供央行與金管會的具體對策。
我們怎麼看
比特幣從高風險商品轉為美國戰略儲備,標誌著虛擬貨幣進入新階段。對台灣而言,這不僅是監管挑戰,更是參與全球數位經濟的機會。央行與金管會需加速研究虛擬資產的儲備與保障機制,避免在國際趨勢中落後。未來,若能建立完善的虛幣存保制度,將有助提升台灣區塊鏈產業的競爭力與公信力。